病因:因水中氧氣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或過少引起的。當水中某些氣體過飽和,形成小氣泡附著在池底或池壁,魚苗誤吞后引起;如果培育池水體溶氧不足,鰍苗因呼吸困難而在水面吞食空氣,也會造成氣泡病。生產中引起氣泡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①水中浮游植物多,水溫高,光合作用強,造成水中溶氧過飽和;②水體中施入過多未經發酵的有機肥,肥料分解過程中放出很多細小的甲烷、硫化氫等氣泡,鰍苗誤食;③含氮氣過飽和的地下水未經曝氣等處理就直接注入池中而引起氣泡病。
流行特征:該病主要危害鰍苗,當鰍苗體長至3厘米以上時便極少發生此病。因此,該病多發在春末、夏初鰍苗培育階段及夏季高溫季節流行。
病癥:輕微發病時顯微鏡檢測鰓絲、體表、鰭條有氣泡,嚴重時腸中充氣,肚皮鼓起,鰍體浮于水面,失去平衡和下沉能力,不能自如活動,最終衰竭而亡。鏡檢在血管內也可看到大量氣泡,引發栓塞。
預防措施:
1、不施用未經發酵腐熟的糞肥;
2、向魚池注入地下水時先充分曝氣;
3、掌握好投餌量和施肥量,及時清除池中腐敗物,防止水質惡化;
4、控制好養殖水體溶解氧。
治療措施:
1、發現氣泡病時,及時注入大量新水,排掉部分老水,適當提高水體的pH和水體透明度,然后按4-6公斤/畝食鹽進行水體潑灑,鰍苗的氣泡病一般會在短時間內消失;
2、用黃泥土加水攪拌后全池潑灑,以池水變渾濁為度,以降低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強度;開啟增氧機,使水中過飽和的氧氣散發到空氣中。
3、發病后,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控制浮游植物過量繁殖;或用0.7毫克/升的硫酸銅全池潑灑;或用食鹽水全池潑灑,每畝用量4-6千克。
|